本报讯 (记者 吴怡倩) 在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产业升级的关键词早已从“制造”变为“智造”。作为余杭区的工业主平台,这里以智能制造为牵引,全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如今改造覆盖率已达100%,逐步构建起“智造单元—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梯度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产业升级之路。

走进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的应用场景随处可见。在今年投用的绿色钎焊材料智能制造车间内,订单通过软件一键下达,原料自动分配至工位,生产线自动化率提升75%,生产周期缩短30%。依托产品与技术创新以及精益制造能力,华光新材不仅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更成为余杭经开区智能化改造浪潮中的亮眼“样本”。

除了龙头企业的引领,一批在细分领域占据关键地位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也为这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东辰智能凭借特种阀门实现关键装置国产替代,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瑞银电子、优尼克、土星动力等一批项目先后投产,涵盖环保、医疗装备、全地形车等领域……

余杭经开区精准选择未来赛道,推动产业快速提质升级。在“一智三新”(智能制造、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的基础上,园区前瞻布局“芯机能”(芯片、泛机器人、数字能源)产业赛道,培育出一批极具辨识度的创新企业。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余杭经开区企业曦诺未来推出全球首款全自研量产的高自由度腱绳传动灵巧手,关键指标较国际领先产品提升25%。在新能源领域,晶能微电子凭借SiC功率模块技术,成功入选杭州市“准独角兽”榜单,并获“2025中国优秀电驱动企业”称号。

近年来,余杭经开区持续优化服务供给,围绕项目孵化、技术攻关、市场拓展等方面,搭建起全周期服务体系,成效显著。园区规上工业产值由2019年的127.9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207.76亿元,年均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从13.09亿元增长至60.03亿元,年均增速35.6%。2019年以来,园区已引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专精特新占比超过50%。

“绿色”作为余杭经开区发展的底色,同样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昔日当地“石头城”的废弃矿坑,经系统治理变为余杭经开区发展的核心区块。智荟动力公园等生态地标与先进制造厂区相互映衬,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强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本,在这里找到了产业与生态共赢的落脚点。

一个由龙头牵引、专精特新支撑、前沿突破驱动的智能制造集群,正在余杭经开区加速成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