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文) 今天是杭州市第16个“社区工作者节”。在余杭,目前有1700余名社区工作者分散在不同社区,坚守基层治理第一线。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如何理清千头万绪,当好居民群众的“贴心人”?今年以来,区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强化制度保障、打造人才“练兵场”等,全面建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扎根“小社区” 撬动“大治理”
“这个挺方便的。”“以为要几个月的事,这么快就搞定了!”今年7月,五常街道宏湾社区的居民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点赞声。原来不久前,社区关注到一条立博体育“共享单车还车点距离远,用车不方便”的吐槽后,立即采取行动。
在党组织牵头下,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实地走访,了解共享单车需求缺口,广泛征集居民对还车点设置的具体位置、数量等“金点子”。随后,社区迅速召集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召开“板凳会”,集思广益,很快敲定在璞园东门等关键位置增设还车点的初步方案。同时对接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沟通车辆投放、技术支持和后期运维等具体问题。
从问题提出到方案落地,仅用了5天。很快,有居民惊喜地发现,崭新的共享单车停放点已经设置完毕并投入试运行,“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迎刃而解。
如何解决好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多名社区工作者的答案是“十能”工作法。为破解治理难题,区委社会工作部创新推行了专职社工(网格员)基层治理“十能”工作法,即能“采”、能“排”、能“访”、能“宣”、能“处”、能“调”、能“研”、能“学”、能“统”、能“守”。同时,在全区推广“众人议事日”,并联合中国计量大学出台“两众”镇街版、农村版、社区版三项地方技术规范,为实践提供标准化指引。
今年以来,余杭各社区累计开展基层协商议事2000余场次,合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0余个。如闲置空地变身停车场和网红花田,不仅缓解了“停车难”问题,还改善了小区环境。
打造“练兵场” 激活人才动能
从社区治理到志愿服务,做好社会工作离不开人才。前不久,2025年度全区社会工作履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举行,开展了理论教育、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等专题课程。
“在育才赋能方面,我们建立了区—镇(街道)—村社三级联动的培训机制。区级每年开展新晋社工培训、‘禹贤启航’村社干部专题培训、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社会工作督导助理培训,并做好新老社工传帮带工作,指导镇街村社开展专职社工轮训,确保每年专职社工轮训率达100%。”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在业务能力精细化上,全面推广“分线包网”社区工作模式,制定《余杭区专职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能力提升方案》,下发推广《社区基础工作100问》《网格事项100问》工作手册,形成规范化、模式化业务问答体系。
此外,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制定《村社工作规范化开展基本要求》《杭州市余杭区社区办公服务大厅规范化建设指引》等机制,推广“起立应答”模式;依托“余智护杭”基层智治应用,推动社工(网格员)开展入户走访、问题排查、矛盾化解等工作,全面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完善制度保障 关心关爱同行
如何让社区工作者的发展路径更清晰?今年以来,余杭区制定完善了《立博体育深化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及《余杭区专职社区工作者能力专项提升方案》,围绕专职社区工作者职业成长、薪酬保障、能力提升、职业认同四个方面,全方位构建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体系。
“我们还连续三年开展了专职社区工作者评优评先活动,积极推荐区级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参评浙江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杭州市‘最美社工’等荣誉,提高余杭社会工作人才在全市、全省、全国的美誉度,全面打响余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品牌。”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区已有杭州市城乡社区(社会工作)领军人才4名,杭州市“最美社工”23名,浙江省“城乡社区工作领军人才”4名,浙江省“最美社工”1名。
激励保障措施也更为扎实。比如加大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领域专业岗位开发力度,持续推动专职社工待遇保障提升工作;畅通职业上升通道,对社区工作时间长、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满一定年限的专职社区工作者,按照相关程序,纳入财政补助事业编制管理。
与此同时,余杭区持续深化“余爱同行”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以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项目试点工作为抓手,着力推动“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余杭基层善治新标杆。
接下来,区委社会工作部将进一步提升社工队伍能力,持续深化“两众”新实践,形成一批接地气、可复制的基层协商民主样板,不断推动全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