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秋风瑟瑟,良渚新城玉湖综合体南侧水域的小岛上,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引人注目。
它由两个环形交织而成,像悬浮在空中的巨大玉璧,又像是数学中代表无限循环的“莫比乌斯环”,营造出“悬浮”于天地之间的意象。外立面采用玉石玻璃和铝板的创新结合,在夜晚时分呈现360°动态投影。
这是刚刚启用的余杭美术馆,建筑面积6160平方米,馆内充分利用建筑自身特殊结构和空间美感,结合数字化手段,营造了序厅、阶梯展厅、尾厅等特色空间,为公众提供多维度互动体验。
作为开馆首展,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在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启幕。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发起,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具体策展,余杭区人民政府等单位支持。以“天地人机——技术迭代中的文化生态重构”为主题,汇聚了全球20余个国家地区、160余位艺术与科学领域创作者的作品,通过主题展览与文明对话深化交流互鉴,呈现技术迭代进程中文化生态的重构轨迹和未来图景。
初印象
这不是一个传统的“白盒子”
步入展厅的一瞬间,记者打破了对美术馆白盒子式“安静、肃穆”的刻板印象,仿佛来到一个虚实交织的梦幻空间,一件件作品未来感十足,AR(增强现实)、编程、算法、交互……都是展签上的高频词。每一位走进展厅的观众,不仅是参观者,更是此次展览的共创者。
这座三层的美术馆,内部像一个光影交织的迷宫。灯光经过精心设计,时而聚焦于展品,如同一束追光;时而又化为流动的影像,泼洒在白墙与地面上。
行走其间,穿过明暗交替的空间和廊道,常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以为走到了尽头,推开一扇不起眼的小门又豁然开朗——一个设有动态影像或沉浸式装置的艺术空间呈现在眼前。
这里不像是只可远观的艺术殿堂,更像是鼓励人文与科技互动的“未来实验室”。如《玉琮王》顶天立地、沟通苍穹,这件来自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数字非遗展品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以良渚玉琮为代表的珍贵实体版本进行内容挖掘和数字化演绎,突破时空限制,让现代人能在古人的智慧岁月中漫步。
声音也是这里重要的元素:在《冰川循环(冰期)》作品前,空灵的冰川融化与水滴声萦绕耳侧;《每日速写》作品区域,观众与AI互动产生的电子音效此起彼伏……整个空间不追求绝对的安静,而是营造了充满生机的、属于未来的探索场域。
深体验
展开一场“天地人机”的对话
在这里,高大上的科技变成了可看、可感、可玩的体验。
在《中国恐龙计划》前,古生物学家的化石数据通过μCT扫描和算法,被“翻译”成动态图像,让恐龙在数字空间中“复活”,拓展观众对生命演化的想象。
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当属美国新媒体艺术家扎克·利伯曼的作品《每日速写》,通过实时捕捉观众的手势、声音与面部表情,以此驱动抽象动态图形生成,编程语言转化为身体可触的表达媒介,把日常代码练习向公众开放。
在芬兰艺术家格伦伦德·尼苏宁的作品《轨道》中,一个直径为35厘米的不锈钢球,在圆形的不锈钢轨道上依靠重力和摩擦力实现永动。通过机械装置的作用,球体获得不同速度,从而形成持续往复的运动与光影,唤起大众对身边日常之物的感知力。
视野可宏大至宇宙星辰,也可幽微至深海秘境。之江实验室的《计算卫星模型》描绘着将AI送往太空的蓝图;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时空弹性》则让观众“触碰”到宇宙中因引力而弯曲的光线;在深海探索区,智能无人潜航器、仿生机器鱼的模型勾勒出未来科考的图景;美国艺术家克利娅·T.韦特等创作的《冰川循期》,用影像记录下冰川的呼吸……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8日。
■记者手记
良渚,是中华文明曙光初现之地,艺科融合的基因深植于此。而今,杭州蓬勃的数字经济与前沿的人工智能产业,正构筑起人文与科技深度对话的现场。中国美术学院的近百年历程,也是“艺科融合”这一命题的生动实践。
双年展在良渚这片文明的原点,开启人文与科技的深度对话,让悠远的文明源头与前沿的艺科探索在此同频共振。展览设“联结·具身交互”“共生·数字教育”“猜想·生态重构”“宣言·哲学追问”四大板块,展开一场“天地人机”的对话。
走出余杭美术馆,记者深感这不只是一场展览,更像是一次未来的预演。在这里,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科技也不是冰冷生硬,它们化作了可以触摸、互动的体验,真正走进公众的生活。
看着年轻人在作品前驻足、互动、讨论,记者仿佛看到了未来生活方式的雏形——艺术不再局限于画廊,而是融入日常的每个场景;科技不再是工具,而是表达创意、传递情感的新语言。
余杭美术馆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活实验室”。孩子在这里感受到的,或许就是未来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在这里激发的创意,或许明天就会改变某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这场开幕展告诉我们——未来的美好生活,不仅是更快的网速、更智能的家居,更是科技赋能下,每个人都能享受艺术、参与创作的文化图景。
记者 徐媛 徐晖 陈玮铭 王杨宁 林筱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