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媛媛 金于城) 昨日,在良渚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一场以“博物馆作为终身教育的媒介和平台”为主题的讨论吸引了全球一百多位博物馆馆长、文化项目策划人和国际组织代表。论坛现场,来自各国的博物馆代表畅所欲言。法国布郎利河岸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希望能寓教于乐,惠及不同的人群;成立于92年前的巴巴多斯国家博物馆,正在与地区性和国际性的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博物馆服务于立博体育的社区;非洲遗产学院则在常态化开展游学项目,加强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本场论坛中,嘉宾们也多次提及如何吸引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并成为博物馆建设的有生力量。在秘鲁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正在以“教育工作坊”的形式吸引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播活动;而在泰国,社区的学生开始担任“青年讲解员”,让博物馆在促进教育的同时,也在就业方面作出贡献。
论坛间隙,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Alexanderer Kellner谈及,相较于学校和图书馆,博物馆作为终身教育场所具有核心优势,“博物馆的三维实体展品具有天然的感染力。这里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是激发思想碰撞与互动对话的‘公共客厅’。”
可见,现场嘉宾们的发言共同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是历史的“保管员”,而是公众参与终身教育的场所,承担起了公共教育的职责。当博物馆从“静态展”变为“共创者”,文化的生命力才能真正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