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佳青 施涛) 昨日,在杭州良渚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围绕“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一场热烈讨论展开。无论是成立仅几年的“年轻”博物馆,还是老牌博物馆,都表示要充分利用AI等科技手段,主动“走”向大众,提升文化可及性。
论坛现场,来自各国的博物馆代表畅所欲言。成立于2020年的西非艺术博物馆一开始就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应用,通过建立数据库、3D打印等方式,对文物和艺术品进行保存与展示。馆长奥尔·蒂苏在发言中表示,她一直希望突破地区型博物馆的特性,通过科技手段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让艺术之美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
今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大埃及博物馆内部管理和外部沟通并重,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变革。博物馆不仅为文物设立了“电子简历”,让基础介绍、是否在馆等信息一目了然,还进行了AR及VR体验、数字地图、触摸屏等尝试,更以“馆中馆”的形式特别设立儿童馆,以游戏化互动的形式激发好奇心,提升参观效果。
大埃及博物馆学习中心主任格哈内·纳比尔说:“全世界年轻观众都在被社交媒体、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所吸引。这个为孩子们开辟的可以触摸、探索、玩乐的空间,改善了体验,使他们更加了解、愿意参与并且热爱这个地方。”她还进一步表示,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这使得双方在科技应用等多方面的学习互鉴更加有意义。
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成立于19世纪的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也走上了科技创新转变之路,希望能够克服古建筑带来的展出限制和小语种沟通障碍。今年,博物馆计划开设一场融合人工智能与古典艺术的展览,为全国约800家博物馆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第一次来到良渚的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馆长加博尔·齐格蒙德,被良渚博物院内的AR智慧导览所深深吸引,有了立博体育的启发,“通过展览,我们想要展示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发挥作用的潜在可能性。这次有机会来到这里参观,看到5000年前的原始文物可以与尖端的现代技术相遇,我想我们应该从中国的博物馆学到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