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水畔茶园密布


(记者 濮玉慧) 汇集天目万山之水奔流而下,出临安,经余杭,走湖州,入太湖,注黄浦江,一路奔向东海,孕育出最古老的文明,也哺育出中国富庶的江南核心地。这就是苕溪。

作为余杭人的母亲河,苕溪用潺潺溪水流经余杭大地,哺育出各具特色的景色,也将人文基因镌刻进每道波光。


北苕溪的一卷书

北苕溪畔,初夏清晨的径山,禅寺钟声惊起茶田间的云雾。余杭径山茶文化公园内,AI复原的“茶圣”陆羽跨越千年,与“问茶客”共论《茶经》。

1200多年,陆羽觅着苕溪而来,见这里山灵水秀、山林茂密,是天然最佳的植茶佳地,遂结庐于此,写成《茶经》三卷。

隐居期间,陆羽常至径山寺。在他之前,径山寺的开山祖师法钦和尚也在这里溯溪冥想,以茶参禅。清代《余杭县志》载:“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法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寺中的茶礼径山茶宴不仅是宋代点茶的滥觞,还为日本茶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源头。

如今,径山茶已形成以毛峰绿茶为龙头,径山红茶、龙井茶、蒸青茶、径山抹茶及各类茶衍生产品共同发展的茶系列产品格局,公用品牌价值达40.13亿元,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位列全国第四,品牌经营力排名全国第六。

“这叫‘陆羽问茶今何在,数字云芽又逢春’。”径山茶炒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周颖笑着说。身为“茶二代”,她开设了径山村第一家销售径山茶的网店、着手建立了“径山茶仙子”团队、创办茶文旅融合空间“宴茶·径山筑”,搭建起茶文化交流的桥梁。

千余年倏忽而过,苕溪水依旧潺潺不息,它从唐人流觞赋诗的曲水中淌出,流过茶圣浸润笔墨的砚台,又流向数据云海托起的当代茶园,载着千年茶魂,朝更开阔的未来奔去。


南苕溪的一座亭

在南苕溪的北岸,有一座不大显眼的八角凉亭,名曰“却金亭”。亭子关乎一桩近500年前的旧事。

明嘉靖五年,王确任余杭县令,他常查阅案卷,下乡体察民情。了解到浮里界(今鸬鸟一带)乡民孙启被判死罪一案与事实有出入后,王确微服私访、广求证据,历时两年,证实孙启是被人诬陷,遂上报要求为其平反,却遭到严词训责。王确越级上奏,不惜丢官去职,为孙启力辩,孙启得以免死,但未获释。不久,王确母亲故世,孙启母亲以百金相赠,助他治丧,王确坚持不收。后来,孙启被无罪释放,在苕溪畔构筑却金亭以示纪念。2005年,因通济大桥实施退堤扩孔工程,却金亭迁址重建。

如今的人们仍传唱着当年的佳话。2022年,余杭小百花以却金亭的历史为基础,创排越剧《却金亭》。“浩荡天地人支撑,才有日月耀乾坤……”余杭苕溪大剧院内,《却金亭》时常上演,让立博体育人认识了这位为民请命的余杭“县长”。

却金亭,荡漾一亭清风,洋溢一亭正气,闪烁着清正廉明的历史光辉,可照古往今来的人,又似一部厚实的警世恒言。溪石如镜,映照古今求索清廉之心,在永恒的奔流中,将澄澈的承诺带往民心深处。


东苕溪的一口窑

南苕溪、中苕溪、北苕溪在龙舌嘴汇合,使瓶窑镇前的苕溪突显开阔,成为天然良港。

瓶窑因水而兴,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高光时刻。不必提良渚古城的辉煌,也不必提南山的皇家采石场,单说窑山上鳞次栉比的陶穴,便可知这片土地的繁华。在窑山南坡,窑址堆积层厚达3至5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当年,这里烧制出的陶器,便是经苕溪水运销往各地。

瓶窑制陶史由来已久,早在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就制出了独特的黑陶。隋唐时,随着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瓶窑的制陶业得到促进。南宋《咸淳临安志》载:“镇北小山古称亭市山,山下村落以山名。”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始称窑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窑。

韩瓶是杭州亭市古陶瓷艺术馆馆长许廖华最珍爱的藏品。“这些韩瓶背后,可藏着瓶窑这座千年古镇的秘密呢!我们称之为‘韩瓶’,是因为这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军队里使用的陶瓶,也就是军用水壶。”

韩瓶随着南宋从历史舞台退场,瓶窑仍因苕溪数度繁华。民国时期,有船民络绎不绝将天目山区的山货运到苏州、上海等大都市。如今,在东苕溪畔的瓶窑码头公园广场上,有雕塑仿照着韩瓶、大甏的造型,旁边还有铜雕的小商小贩。苕溪水拍岸声中,仿佛仍能听到当年欢快的汽笛。

一叶小舟从芦苇丛驶出,船桨划破的不仅是水面,还有唐诗宋词的韵脚,这里每道涟漪都荡漾着历史的回响,每粒沙石都凝结着文明的结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河流的物理流淌,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在新时代的奔涌向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