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伟康
当谈论区域经济的活力与潜力,重大项目永远是最直观的“晴雨表”。一条产业大道串联起创新集群,一座科创园区孵化出千亿赛道,一个民生项目温暖万千家庭……重大项目的开工投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城乡蝶变的“催化剂”、社会信心的“压舱石”。
近年来,余杭坚持将每季度“双集中”活动作为固定动作和关键抓手:锚定未来产业方向集中签约,推动一批“大好高”项目落地生根;集中推进破解堵点,助力重点工程跑出建设“加速度”。今年,余杭还有22个重大项目入选省“千项万亿”工程,覆盖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不仅发展前景广阔,更具备强劲的辐射带动效应。可以说,这一系列含金量足、牵引力强的“好项目”,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但透过活动看成效,部分项目推进中的“冷落差”仍需警惕:有的项目未能延续签约时的谋划精度,对复杂地质条件、文物保护等潜在风险预判不足,导致开工“卡壳”;有的项目在建设推进环节中,跨部门协同的“精气神”有所弱化,暴露出要素保障衔接不畅、合力攻坚劲头不足等问题,直接造成项目建设进度明显滞后。这些“不温不火”的状态,与“千项万亿”工程承载的发展期待、“双集中”积累的攻坚势能形成鲜明反差,更暴露出责任链条的“断点”。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项目建设容不得“等靠要”的惰性,更经不起“慢慢来”的拖延。“松一松”“歇歇脚”的心态,实则是对发展机遇的辜负、对责任担当的懈怠。唯有把责任意识、攻坚劲头贯穿到项目谋划、建设、监管的全周期,压实到每个环节、每个人头,才能真正让“规划图”变成“实景图”。
当前,余杭正以中轴线为牵引,加快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一批批重大项目同步启动,建设链条长、涉及面广,从土地保障到审批流程,从施工监管到投产达效,难免遇到“硬骨头”“拦路虎”。这就需要拿出“敢于碰硬”的闯劲——面对历史遗留问题不回避,遭遇瓶颈制约不退缩,坚持用“有解思维”找路径,靠改革创新破梗阻。
说到底,就是要保持“一抓到底”的韧劲,把“落地达效”作为最高标准,多为推进想办法、少为滞后找理由,盯着目标干、奔着问题去,以“钉钉子精神”护航项目建设。要协同攻坚,变“串联”为“并联”,加强渣土消纳等服务保障,紧盯滞后项目严格制定“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做到矛盾不消除不罢手、困难不解决不收兵,为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要应统尽统,突出精细化管理导向,建立动态监测、即时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强化晾晒比拼、督考一体,确保进度与时序要求相一致、投入与产出效益相匹配。
三季度冲刺的倒计时已经响起,项目建设的“冲锋号”愈发急促。全区上下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好项目建设,把责任闭环拧得更紧、把要素保障做得更精准、把数智监管抓得更有力、把安全底线守得更牢固,加速将工地“热度”转化为发展“速度”,以实打实的建设成效冲刺三季度、决胜“全年红”。